中国青年网

体育

首页 >> 图片列表 >> 正文

中国短跑努力跑出新老交替“阵痛期”

发稿时间:2023-10-01 08:21:03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9月30日,杭州亚运会田径女子100米决赛,葛曼棋夺冠。视觉中国供图

  

  9月30日,杭州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谢震业夺冠。视觉中国供图

  “这次靠你了。”这是最近谢震业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同为中国短跑名将,当苏炳添宣布因身体原因提前结束赛季后,谢震业“理所应当”成为下一个“扛起大旗”的人。

  在今天进行的杭州亚运会100米决赛中,谢震业成功打破10秒,以9秒97的成绩夺得男子冠军,成功顶住压力。而葛曼棋也以11秒23的成绩夺得女子100米金牌,为中国短跑从此前亚锦赛受挫、无缘世锦赛的“惨淡表现”中重新找回信心。赛前,对于外界的期望,他多次作出回应:“中国短跑的发展从来不是靠一两个人,而是要靠不断有年轻人能顶上来。”

  100米“飞人大战”是田径赛场最焦点的赛事。决赛前,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突然灯光尽灭,人声鼎沸的“大莲花”安静了几秒,观众随即爆发出更大的欢呼声。百米跑道上,3D投影“打”出每一位决赛运动员的名字和所属参赛国(地区)的英文缩写和旗帜,两场决赛,五星红旗共出现4次——韦永丽、葛曼棋、谢震业以及2000年出生的陈冠锋,中国队派出4名选手出战,均进入决赛。

  在男子100米项目上,亚洲纪录是苏炳添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创造的9秒83,9秒92的亚运会纪录也是由他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创造,很早就有人关心他会以怎样的成绩在杭州亚运会卫冕。但比赛打响,苏炳添坐上了解说席,“今晚得看谢震业和陈冠锋的了。”

  本届亚运会,男子百米是三枪制。预赛中,谢震业就以10秒07的成绩轻松晋级。而第一次参加亚运会的陈冠锋与跑到9秒98的日本名将小池祐贵同被分在第二组,邻道飞驰,陈冠锋以10秒36的成绩顺利闯进半决赛。

  “我把它当成决赛来跑。”今晚的半决赛,陈冠锋再次与小池祐贵相邻道次,相对后者,他必须不留余力,“我现在的实力在亚洲选手中不算突出,所以,我只能放手一搏才有机会进决赛。”这是他的赛前目标,也是在本届亚运会交出的功课。赛道上,他超过了小池祐贵,以10秒18的成绩晋级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很优秀的选手,我要做的就是享受决赛,好好跟大家学习。”

  从小将到中坚力量,谢震业也经历过这样的成长时刻,但今晚,他的目标是冠军。“如果半决赛再跑出10秒零几,小谢决赛必破10秒。”隔着屏幕,苏炳添也能感受到谢震业的状态,“在他的家乡父老面前,这场比赛对他很重要。”半决赛跑出10秒03,谢震业用刷新个人赛季最好成绩晋级决赛,苏炳添注意到,“这还是在他起跑慢了一点的情况下。”

  决赛中,谢震业调整了起跑,如队友预料般,用破十的成绩夺得冠军。赛前,他就透露:“我个人的目标就是冠军。”为了本次亚运会,他放弃了此前专攻的200米,专攻100米和4×100米接力,“我们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要用实力去证明自己能站上世界舞台。”

  作为出道时以200米作为主项的短跑选手,谢震业在百米赛道上的高光时刻是在2018年法国蒙特勒伊田径赛男子100米决赛中,他跑出了9秒97,将苏炳添当时创造的9秒99全国纪录提高了百分之二秒。次年,他又在伦敦钻石联赛男子200米比赛中跑出19秒88,成为首位突破20秒大关的亚洲选手。

  东京奥运会周期内,由苏炳添、谢震业、葛曼棋、韦永丽等名将领衔的中国短跑,一时风光无限,在世界田径赛场上也具备了相当竞争力。可进入巴黎奥运周期后,伤病和年龄对中国短跑的名将们带来不小冲击,谢震业也坦言:“从2020年开始,受伤病影响,我的状态有些起伏。”尽管,他仍常在各项赛事上争金夺银,但从成绩和比赛过程上看,他常用到的词是“略可惜”“不尽如人意”。

  中国短跑后继乏人的“尴尬”逐渐暴露。今年亚锦赛上,作为男子2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谢震业因旧伤复发,在主项200米上无缘领奖台。他领衔的中国接力队在亚锦赛上不敌泰国队,收获银牌。成都大运会,中国队女子100米排名第5,男、女200米均无人闯入决赛,个人项目上,仅陈冠锋在男子100米收获1枚铜牌。此后的布达佩斯世锦赛,在大幅提高的参赛标准前,中国队男、女短跑选手全部缺席,这是中国田径自2009年世锦赛以来的首次。外界普遍认为,目前的中国短跑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阵痛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亚运会开启,中国短跑选手渴望重拾信心。而在今晚的“大莲花”,葛曼棋和谢震业的2枚金牌重振了全队士气。老将重拾状态,新人陈冠锋也站上了亚运会的决赛场,他在比赛前做了一个“撸起袖子”的动作致敬苏炳添,他坦言:“正是前辈们的努力,给我们现在的短跑运动员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有机会越跑越快。”新老交替必然有阵痛,“关键是大家齐心协力提升中国短跑成绩的信念和坚持不能变。”

  本报杭州9月3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曹竞
责任编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