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体育

首页 >> 图片列表 >> 正文

让赛场“有爱”推动人心“无碍”

发稿时间:2023-10-29 20:42:03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0月28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闭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摄

  10月25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轮椅击剑项目女子重剑个人B级决赛,赛后中国选手敖兰珠微笑祝贺对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10月24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中国盲人男足队1∶0战胜日本队,小组赛两连胜。视觉中国供图

  10月22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上,科威特代表团入场时,一名轮椅代表与志愿者“斗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10月25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田径女子200米-T37决赛,中国代表团田径运动员文晓燕以26秒18夺冠。视觉中国供图

  10月27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盲人门球男子组决赛,中国队9∶3战胜日本队,夺得冠军。视觉中国供图

  10月26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轮椅网球女子单打决赛,中国运动员朱珍珍对阵日本队上地结衣,最终朱珍珍获得银牌。视觉中国供图

  10月23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首金诞生, 中国选手谢毛三夺得皮划艇女子KL1级金牌。视觉中国供图

  10月28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女子400米T11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翠青(右)与领跑员陈圣明(左)以56秒53打破赛会纪录夺冠。视觉中国供图

  10月19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轮椅女篮小组赛,中国轮椅女篮首战取得开门红。视觉中国供图

  10月26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田径项目女子800米T54级别决赛,中国选手周召倩在比赛中。视觉中国供图

  杭州亚残运会今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闭幕。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残运会,诞生了502枚金牌,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近3100名运动员共打破世界纪录21次,亚洲纪录72次,亚残运会纪录283次。

  亚残奥委员会主席马吉德·拉什德在开幕式上对运动员的寄语,因一个个代表突破的数字成为现实,“通过展现技巧、力量以及激情,你们将向全世界证明,只要拥有决心和勇气,便可以取得无限成就”,更重要的是,“你们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将远大于一枚金牌”。

  改变从一个人开始,将会“成就”一代人;影响始于体育,从不止于体育。

      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本届赛会,中国代表团共派出439名运动员参加全部22个大项的390个小项,获得214金167银140铜共521枚奖牌,创造单届亚残运会金牌数新高,成为首个在单届亚残运会上金牌总数突破200枚的代表团。

  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后首个比赛日,中国选手史逸婷以28秒17的成绩夺得女子200米T36级的金牌,同时打破了此前由她保持的28秒21的世界纪录,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在本届赛会的田径项目首枚金牌。

  从2019年世锦赛到东京残奥运会,“28秒21”这个成绩史逸婷保持了3年,但在亚残运会的首场比赛中,她在带伤出战的情况下不仅夺得金牌,还把成绩提升至28秒17。“对健全人运动员来说,提升0.04秒都不容易,史逸婷能取得这样的突破,主要是她肯吃苦、够自律。”教练杨小平透露,在今年世锦赛中,史逸婷就是带伤出战拿到巴黎残奥会门票,“她的膝盖打了三层绷带,跑过终点时她哭了,我也哭了,真的不容易”。

  1997年出生的史逸婷来自湖南一个普通家庭,出生时由于缺氧造成脑瘫,导致左上肢肌肉萎缩。但身体的缺陷并没有减弱她性格里的“不服输”,2014年,她开始接触残疾人田径,很快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运动天赋。2016年里约残奥会,年仅19岁的她斩获200米T36级冠军,到了东京残奥会,她更一举摘得100米T36级和200米T36级两枚金牌。

  包括史逸婷在内,杨小平执教的5名选手在本届赛会共取得5金4银的成绩。“一开始,我带的是健全人运动员,转型是因为一个孩子的出现。”从事残疾人体育工作近20年的杨小平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2005年,他在厦门市体校当田径教练,某天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个残疾人孩子很有天赋,希望他去看看,“当时是冬天,小孩儿才十几岁,衣服很单薄,但测试动作做得很不错”。从此,这个叫陈鸿杰的孩子被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杨小平的执教方向。

  陈鸿杰生长在单亲家庭。7岁时,因触碰高压电导致他不仅失去了右臂,左大腿的肌肉也严重变形,虽然上下肢发育不良,但他展示了出色的跳高才能。2008年北京残奥会,作为级别中参赛年龄最小、伤残程度最严重的选手,他跳过了1.96米这个对于健全人来说都很难企及的高度,斩获男子跳高F44-46级铜牌,此后,经历伦敦、里约到东京,他都能站上领奖台。

  “以前他很内向,不爱说话,现在变得非常阳光和自信。”除了始终能保持较高竞技水平,陈鸿杰还坚持读完了本科,性格也有了明显变化,当见证一个孩子真实的人生转变后,杨小平坚信,体育对残疾人来说不仅对身体有康复作用,还能修复他们的心灵,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如果能参加巴黎残奥会,陈鸿杰就是残奥五朝元老了”。在杨小平看来,优秀运动员对广大残疾人来说具有榜样作用,比如,去寻访选材时,家庭的配合度比以前高了很多,“得益于我国残疾人体育工作不断进步,越来越多选手的成绩被看到,很多残疾人家庭支持孩子走出来的意愿也更强烈”。

  7年前,被选中去参加硬度滚球项目试训时,杨贝贝就“有些崩溃”,“我不会洗衣服、不会打饭,我对自理能力的信心为零”。作为本届亚残运会硬地掷球女子个人 BC3组冠军,她对媒体透露,当年本以为妈妈会和她想法一致,不料妈妈却希望她能走出去,“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认识不同的人”。

  “有你们,才有我们这次的圆满,谢谢。”本届亚残运会,中国选手在硬地滚球项目上取得3金2银的成绩,杨贝贝作为代表出席发布会,她一字一字对教练和赛会主办方致谢的场面感动很多人,作为一名脑瘫患者,她说每个字都得竭尽全力。

  硬地滚球被杨贝贝视作“能让我看见光的一项运动”,专门为脑瘫患者、严重躯体功能障碍的运动员而设立。作为该项目在我国内地最早的一批教练之一,谭巍麟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很长一段时间,选材都是教练主动上门寻访,“很多孩子的家人都觉得奇怪,生活自理都困难的孩子还能当运动员吗?”但随着运动员能出现在更多残疾人体育赛场,项目逐渐被看到,“开始有家长主动送孩子来参与,希望通过杭州亚残运会,能进一步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项目,让体育惠及更多残疾人朋友”。

  在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秘书长勇志军看来,“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为备战巴黎残奥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促进亚洲残奥运动不断进步”。亚残奥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泰瑞克·索埃也表示,“在过去几天,运动员们在杭州打破了太多次纪录,亚残运会参赛规模也达历史之最,在这里,来自也门的运动员第一次站上了领奖台,创造了历史,尼泊尔和哈萨克斯坦各拿到一块奖牌,吉尔吉斯斯坦获得一块金牌,我们见证了太多精彩表现和高光时刻。”

  体育赛会正在对更广大残疾人起到示范作用。“在杭州钱塘区有家文体馆为近30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下水游泳服务。”杭州市残联理事长杨英英专门提及亚残运会影响下,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变化。

  “很多残疾人朋友不敢走出家门,更别提参与体育运动,其实,体育能增强我们的身体机能,也有助于乐观性格形成。”全国人大代表、残奥冠军文晓燕,在湖南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康复部任职,她曾建议将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运动全面融入全民健身计划,鼓励国有、民营体育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为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提供包括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内的便利。在她看来,如果一场体育赛会能带动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开展,将是赛会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从体育开始 共建包容亚洲

  在本届赛会田径场上,文晓燕共夺得4枚金牌3次打破世界纪录。“运动会可能只有10来天,但今后我们还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希望赛会遗产能惠及更多人”,她表示,“不管交通、语言还是基础设施,无障碍环境的变化能让更多残疾人朋友愿意走出家门,投身到体育锻炼当中来。”

  “借助亚残运会的东风,促进了我们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以及无障碍环境的营造。”杭州亚残运会主新闻发言人陈卫强表示,为迎接赛会,几个办赛城市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调整和提升改造城市的无障碍设施。马吉德·拉什德曾表示,亚残运会对杭州无障碍环境的改变,让他能预见赛会给城市留下的真正遗产。

  而赛场上,另一种遗产正在深入人心。

  在女子标枪F56级别决赛中,因在比赛前检录时迟到,获得冠亚军的两名伊朗选手成绩被判无效,递补获得金牌的中国选手林思彤并不开心,她十分诧异地表示,“我在运动员等候区看到她们在哭,我不想幸灾乐祸。”

  残奥会冠军、中国代表团田径运动员刘翠青在领跑员帮助下第一个越过终点夺冠时,前任领跑员徐冬林坐在看台上为她加油打气,他们曾经在东京奥运会上并肩作战,如今仍在场下关注对方成长,赛后,林翠青感谢了两任领跑员,“感谢他们给了我明亮的眼睛”。

  射击SH1级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获得银牌的萨雷赫·贾万马尔迪,登上领奖台时,怀抱着3个月大的宝宝;与队友一起夺得盲人门球项目金牌后,中国运动员胡明耀冲向观众席向女友求婚,他向世界宣告:“我要结婚了,我和她相互治愈。”在轮椅篮球赛场,激烈的拼抢让“翻车”成为常态,但无论对手是谁,双方队员都会主动将倒地的选手扶起……

  亚残运会的前身是“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以下简称“远南运动会”),1994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6届“远南”运动会,“奖牌出自上海造币厂,通过火车运到北京,花束出自北京丰台”。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国强以大学生志愿者身份参与赛会的颁奖服务,他记得,“英雄张海迪”是当年很多人对残疾人的印象,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关注这个群体,因此,当赛场上同时出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我被深深震撼”。

  通过那届赛会,陈国强记住了“大约5%”——1987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五类残疾人共计5164万人,占人口总数4.9%。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正是那段经历让他意识到残疾人也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以及能力,在之后的生活中,他总会下意识地去关注这个群体,“常有视障跑者参与马拉松赛事的消息见诸报端”。在他看来,由点及面,一场赛事影响一个人、一群人,最终形成社会观念的变化,就是赛会遗产最软性、最珍贵的部分。

  “本届赛会为实现‘包容的亚洲’共同愿景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吉德·拉什德表示,体育是打造更具包容性社会的契机,“我们推广残疾人体育比赛正是想告诉大家,残疾人也能创造意想不到的成绩。我们坚信,在友好的社会环境中,残疾人也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比赛,也不仅关乎22个竞赛大项,还将创造更多可能”。

  本报杭州10月2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曹竞
责任编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