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体育

首页 >> 图片列表 >> 正文

中越边境体育热

发稿时间:2024-11-19 07:30: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参赛选手穿越南溪河公路大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枪管”材质变了,连“子弹”都变了,当制式吹箭器具代替了薄竹管,针箭代替了泥塑弹丸,吹枪这个古老的“武器”摇身一变,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甚至登上国际交流的赛场。

      刚结束的周末,中国(云南)·越南(河江)第二届少数民族体育交流赛(以下简称“交流赛”)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举行。越南吹枪选手冯氏映发挥不佳,“好几个飞针都脱靶了,太紧张了”。在她看来,标准的场地、清晰的靶纸,凸显了赛事的专业气氛,让“平时训练不常使用靶纸”的她感受到了竞技水平的差距,“我回去要好好精进技术、调整心态”。

      比赛结束后,冯氏映询问中国的工作人员能不能带两张靶纸回去,“他们马上给我取了很多,还热心地问要不要多拿些,让我们非常感动”。

      数百年来,中越边境一线的苗族人民一直用吹枪守护庄稼,击退鸟类、老鼠。如今,相似的生活习惯演变为赛场上的切磋交流,体育正在积极发挥促进睦邻友好的作用。

      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负责人看来,随着社会发展,全民健身工作具有的健康促进、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经济推动等多方面作用日益凸显,而在边疆地区,要进一步挖掘体育在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中的功能价值,以体育助力提升稳边固边能力,“我们要通过场地设施建边疆、赛事活动兴边疆、健身指导送边疆,以体育促稳定、促团结、促交流、促发展”。

      赛事活动兴边疆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边境线占我国陆上边境线的五分之一;拥有8个民族自治州,超1563万少数民族人口,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边疆山区省份。

      “河江省作为边境省份,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多年来,两省已开展多项合作,其中包括文化、体育和旅游领域的交流。”越南河江省文化体育与旅游厅副厅长阮文海表示,每个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但也有相通之处,通过少数民族体育交流活动,可以让彼此更好地了解友好邻邦边境地区的特色文化,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增添了纽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越友好合作关系。

      首届交流赛于去年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举办,当时仅有越南河江省代表团和麻栗坡县代表团共57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嘉宾参加。“今年参与人数达185人,不仅参赛代表团有所增加,比赛项目也在射弩、吹枪、陀螺的基础上,增设了象棋、围棋。”马关县教体局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清潇介绍,“尤其中国象棋在越南很受欢迎,高手很多”。

      马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南部,与越南河江、老街两个省的4个县接壤,边境线长91公里,体育交流一直是民间交往的重要主题,有助于达成共识、加深情谊。

      “陀螺项目是中越两国人民普遍喜爱、广泛开展的项目,每年节庆期间,边疆两国人民都会自发进行交流比赛。”交流赛陀螺项目裁判长查宇鸿介绍,在该项目发展过程中,两国器材、规则都有差异。为了更公平地同场竞技,在首届交流赛期间,中方裁判团队和越方进行了沟通,最终,双方共同采用我国统一的规则框架进行比赛。“赛前,我们也向越南方捐赠了一批器材,通过统一规则、捐赠器材,提升了项目规范化程度,带动了项目在两地的蓬勃发展。”查宇鸿表示,从本次比赛看,越南选手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代表马关参赛的选手多出自都龙镇坝堡村后山村小组,这里地处边境,陀螺氛围非常好。“我们专门设置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点。”张清潇表示,“在马关,陀螺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普及度最高的,全县认识并能参与陀螺运动的人占40%-50%。”一方面,通过代代相传,项目保留得十分完整;另一方面,马关县县域内学校历来就有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惯例,陀螺、吹枪、射弩、蹴球、板鞋、高足、竹竿舞、摔跤、苗族踢脚架、倒爬花杆等项目,如蒲公英般四散在不同学校生根发芽。

      “马关是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所以在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时,既要尊重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又要找到大家的共通点,才能合力办好这些赛事。”张清潇透露,马关居住着汉、壮、苗、彝等11个民族,因此,很多全民健身活动与各少数民族节日相结合,例如,花山节倒爬花杆赛、民族传统运动陀螺赛、篾厂乡瑶族“十月十六”盘王节篮球赛(乡BA)、古林箐乡攀枝花“南瓜节”趣味体育运动会等。

      而像三人篮球等有完备规则的项目,则要跟各参赛队沟通,“不能用村规民约,得统一使用国际篮联的规则”,张清潇举例称,“有的村寨打球,一侧后场没有底线制约,我们就要强调不能出界,否则就是违例”。一场比赛下来,普及了体育知识,更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场地设施建边疆

      从马关县向南128千米,便能抵达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陆路口岸——河口口岸,这里不仅是中外旅客边境游、跨境游的首选口岸,也是全民健身的热土。

      滨河夜光健身步道、河口国门口岸体育中心等一批展示国门形象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成为市民跳广场舞、慢跑、骑行、参与各项球类运动的场所;抵边村、抵边小组因地制宜提升的公共健身设施、风雨球场,既提升了村容村貌,也为群众增添了健身选择。

      河口瑶族自治县南溪镇龙堡村坝吉五队小组悠然“卧”于一片平整的坝子之上,与越南老街省孟康县曼娄乡那啰小组一河之隔,距离中越边境线仅100米。

      58岁的林勇军是这里的全民健身指导员。他回忆道:“20世纪90年代末,路还没修通,来这儿常常要带着干粮走山路进村。”从蚂蝗堡到队上约七八公里的路,通常要走两个多小时,如今,公路早已修通,盘山而行,仅需不到20分钟。

      进村的路很窄,窄处仅容一车通过,唯有一块临着田埂的宽阔区域,专门改造成一个小型健身广场,林勇军时常召集村民,向他们传授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和健身的注意事项。他注意到,健身广场和步道建起来不久,一网之隔的越南田埂里也出现了一个类似的广场和步道,互动带动,良性竞争,“晚饭后有居民一边锻炼一边唱苗族山歌,对面的苗族居民也会对歌”。

      林勇军介绍,边界线附近的居民大概率是同一个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都极为相似,因此,早期的体育文化交流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现在篮球、足球、气排球都有了,活动比以前更丰富”。

      20世纪初,“滇越铁路”的出现开启了河口这座边城商贸繁荣的局面。如今,便捷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条件不仅让其成为中越两国重要的贸易通道,也为两国共同打造体育赛事活动奠定了基础。

      据河口县教体局局长李凯介绍,中越“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正是依托河口独特区位优势,与越南共同打造的一项国际体育赛事,2017年首次举办,参赛选手在骑行过程中不仅能领略中越两国独特的自然风光,还能切磋自行车运动技艺,为两国体育文化的交流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云南省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系列活动等赛事,不仅面向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等代表队也受邀参加,“展现了口岸全民健身工作的活力”。

      “多项赛事活动给八条半带来了积极影响。”河口镇城郊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林贵东介绍,八条半村民小组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是中越米轨铁路跨境货物列车出境前途经的最后一个中国村寨。1903年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时,以“一条”为1000米的计量单位,河口火车站到此地刚好有8500米,“八条半”之名由此而来。

      林贵东表示,半个多世纪前,八条半因橡胶林而兴,后因橡胶价格下行,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发展一度受阻。此后,当地抢抓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机遇,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以百年滇越米轨文化为主线的特色边境乡村旅游业,“原来的生猪养殖场变成一幢幢黄色法式风格的小洋房,村里还修建了全县第一个无边泳池,迎来了不少游客”。

      当铁路旁的边境村庄蜕变为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去年便迎来了20余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实现经营收入2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380元,其中便包括多项赛事引流而来的游客以及热衷房车、露营、漂流等休闲体育的消费者。“目前,全村31户人家有28户都进入了景区务工,每月有2500元至3000元的工资,对实现固边、稳边、兴边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年赛事经济还将迎来新机遇。”李凯表示,明年中越两国将迎来建交75周年,同时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我们力争月月有赛事交流活动,让中越人民间的友好故事持续上演”。

      本报河口11月1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曹竞
责任编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