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体育

首页 >> 体育+ >> 正文

棒球场上的“蒲公英”静悄悄地开

发稿时间:2022-11-08 08:15:35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龙骑兵聋人棒球队在训练中。王金供图

      2010年,当一颗棒球被交到世界顶级投手阿罗迪斯·查普曼手中时,他创造了169公里/小时的最快投球纪录。2019年,当一颗棒球被交到北京市朝阳区聋人协会主席李超手中时,他组建了一支队伍,准备把球投到次年将在韩国首尔举办的首届世界聋人棒球大赛,“实现中国聋人棒球零的突破”。

      前者的纪录仍待超越,但后者的目标,却因疫情突至,赛事停摆,成了一腔闷在胸口未能纾解的热血。这支一度集结了36人的“龙骑兵聋人棒球队”经历了骤减至14人、没有装备、缺乏场地的艰难时刻,但沉默地捱过3个寒冬后,李超口中的14个“老家伙”把球队熬成了一朵“蒲公英”,乍看脆弱到随时都将离散,实则每个人都已坚强地成了种子。

      两个月前,他们等到了一阵风。

      周日的黄金时段,北京南六环附近的逸虎足球场专门辟出几块场地用来举办首届听力残疾人棒垒球联赛,上百名听障队员组成8支队伍代表北京不同区出战,“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最大的是60后。”可李超透露,在今年8月以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接触过棒垒球,看似不同的队伍,实际上各队的教练及核心成员都来自“龙骑兵”,这是蒲公英遇到风的结果。

      “组建更多球队,开展联赛,这些想法在两三年前就有,但之前条件有限。”李超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自2019年建队以来,找场地训练一直都是最棘手的问题,球队曾租用数个大学的操场训练,但打一半总有人过来提醒不允许打棒球,“搞得我们像打游击战一样到处跑。”不少爱心企业也曾提供过场地支持,但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球队能“蹭”到的地方锐减,这些年,大家最熟悉的“训练场”是李超家附近一个荒草密布的小公园。

      今年上半年,逸虎足球场负责人邵泓通过聋人协会了解到球队的状况,便免费为球队提供了场地,尽管不是专业棒球场,可对“龙骑兵”而言,这不仅仅是落脚处,更是球队久违的“稳定”。短短两个月,球队接连开展了全市听力残疾人棒垒球体验活动和国际聋人节开展的首届棒垒球比赛,上百名听障人士就是在这两次体验后成为新队员。十几名老队员一夜间身兼数职,成了队长、裁判、教练、领队和后勤,过去3年,他们像八音盒里上了发条但没有舞台的机械小人儿,憋着劲儿,等待转动。

      2018年,一个有望参加首届世界聋人棒球大赛的机会,促使朝阳区聋人协会于2019年成立了“北京聋人棒球队”,队伍云集了聋人铅球运动员、冰壶运动员、篮球和游泳爱好者等,“但几乎没有了解棒球的。”可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让大家干劲儿十足,即便没有专业训练场,装备也仅有韩国队交流时留下的一根球棒和一个球。

      “高、矮、胖、瘦,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对于这支球队,原国家队教练、北京猛虎棒球队总教练罗卫军偶尔会抽空提供指导,他注意到,这群零基础的队员训练非常认真,尤其珍惜装备,“打出去的旧球无论跑多远都要追回来”。有一次,“龙骑兵”和一支给他们捐赠装备的队伍打友谊赛,对方嫌他们的球“打毛了”,想开新球,李超双手立刻摆出“保护”的姿势,尴尬地笑着说:“舍不得,舍不得。”拉扯起一支球队的艰辛,难为外人道。

      随着赛事推迟举办的消息传来,情况开始变化。起初,无论场地怎么变更,即便住在密云、大兴、通州等较远的地方,队员也能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可当“能否参赛”始终悬而未决,离开成了多数人的选择。不到半年,球队只留下不到一半的人,李超至今仍记得一场顶风冒雨的训练后,不到12小时,他就收到了5个人要退出的消息,“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台子就这么垮了”。

      好在还有一群人留下来了,其中不乏各个位置上“能力者”。2019年,聋人棒球队的一纸招募启事唤起了刘铭飞高中时看日本动漫《棒球英豪》的记忆,为了模仿上杉兄弟,他试过用木棍去敲打乒乓球。但真正发现自己有潜力成为击球手,是在“龙骑兵”真正握上球棒的那天,“韩国聋人教练给大家示范击打动作要点,给每人3次体验击打机会。”刘铭飞3次击打全中,球和棒撞击瞬间带给身体的震感,让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聋校学习的他似乎“听到击打产生的美妙声音”,从此,他成了队里的“技术控”。

      一开始,大家一起看视频研究、模仿动作。在大学参加过棒球队的杜然是队里少数有经验的选手,但打小在健听环境里生活,不会手语让他在教别人技术动作时遇到了沟通障碍。他想过退出,但总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于是,他学习手语,主动放大肢体语言,“就是为了想让大家也能因棒球受益”。他记得自己最初进入学校棒球队时,看其他健听队员在一起,“心里总不舒服,不想跟他们一起打”,但当队友主动走近他说,“打棒球,得9人齐心”,杜然才体会到棒球带给自己的可能性。

      为了让更多队员获得专业知识,刘铭飞和杜然作为代表,得到一次去宝联参加“魔鬼训练”的机会,尽管强度特别高,“累到我们买了两大桶矿泉水一会儿就喝光了”。但刘铭飞第一次知道了击球不光靠抡胳膊,腰、胯、腿也得科学发力,“提高了竞技水平还避免了很多伤病,如果有专业知识,我们能做得更好。”在他看来,健听队员可以通过声音去判断球速或方向,但听障队员只能靠眼睛判断,因此,要寻找节奏和规律,反复练习是唯一的办法。

      “一群人,只有一根球棒,大家排队去练,几轮下来,一天就过去了,没有比赛,也不知道练习是为了什么。”提起过往,沈丹琳很难说清,作为队里唯一的女队员,自己为什么坚持,“或许因为离不开这群人”。

      接触棒球之前,沈丹琳在滑雪和飞镖等运动中发掘自己的活力,崇尚“破圈”的她直到加入“龙骑兵”,才发现这次要突破的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圈子。过去30多年,她把自己放在健听环境中,克服听障的困难在学业和职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加入球队后,她才意识到自己“从没接触过那么多听障朋友”。沈丹琳思考过听障究竟会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记,但从这个集体中,她强烈感受到的是共同的坚韧和热情,因此,无声世界的辛苦被她统一称作,“听障解锁的人生隐藏剧情,或许也没那么不好。”

      “这里让我们很有归属感。”王金是球队头号投手,无论场上场下,他的肢体动作都很大,投球如此,做手语时也如此,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舞动的双手,让他像一个生动的演说家,不用语言也能让对方立刻懂得他,如他设计的队徽一般鲜明。

      但此前的王金,有着和外表相反的隐忍。出生8个月后,他因爆震而失聪,但色彩取代了声音,填满了他的世界。高中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素描和水粉,和健听考生一起竞争,参加了一所专业高校的全国高自考。尽管成绩优异,但学校没有听障学生的招生名额,他最终进入了北京联合大学。2001年毕业后,他开始从事三维动画和商业设计的工作,尽管笔谈能帮他解决沟通问题,但王金始终不愿参与社交,“下班就回家待着”,压力也无处释放,直到被李超拉进棒球队。

      “李超愿意把机会给到每一个人,让大家各司其职。”作为队徽的设计师、视频剪辑师兼摄影师,元老王金坚守的原因在于,这支队伍总能让他感觉“被需要”。

      “队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希望他们在这里不仅是打棒球,也能多一些社会属性。”李超记得,龙骑兵曾与其他社会球队有过较量,但每次比完赛他都会听到“这帮孩子太安静了”,似乎他们在热闹的球场上显得格外突出,“这就是我们与别的球队最大的不同,怎么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搭建一个推动听健融合的渠道,或许比最初要参加一场世界大赛更重要。”李超表示,“今后希望队员能把孩子带来,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健听人,他们也应该了解和参与父母的生活场景。”

      “一群人在纯粹地坚持着一项小众的运动。”这是邵泓对“龙骑兵”的印象,也是队伍打动王祎的原因,这个90后的姑娘正是在8月体验活动后加入球队的新成员之一,和她一起加入球队的还有15名女生,这让沈丹琳迅速跃升为第一支女队“凤皇仕”的队长,坚持有了意义,“我都快40岁了,好在年轻人们终于来了。”

      本报北京10月3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曹竞
责任编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