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体育

首页 >> 赛事聚焦 >> 正文

接力长城大学联赛2025决赛:一场用跑步“点燃”年轻人的热血实验

发稿时间:2025-05-25 20:51: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选手在比赛中。主办方 供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陵水5月2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首届“接力长城大学联赛2025决赛(超级海南之夜)”于5月24日进行冠军争夺战,由追求卓越跑团(北京体育大学)对阵来自日本的城西大学队,双方10棒运动员全部完赛。最终,城西大学队内排名第六位的飯田滉人以3分11秒59的成绩力克追求卓越跑团(北体大)队内排名第六位的王瀚谊(3分24秒47),根据“第六人制胜机制”,城西大学夺得冠军。

  本届赛事以“助力青年跑向更广阔的世界”为核心理念,吸引来自中国的7支高校跑团及日本城西大学长跑队共8支精英队伍参赛。这场汇聚中日高校长跑力量的赛事,不仅体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更展现了“如何用跑步影响年轻人”的多元范本。

  让跑步成为“通用语言”

选手赛后合影。主办方 供图

  作为本届赛事唯一的海外队伍,日本城西大学队备受关注,该校曾多次在日本知名的大学长跑接力赛“箱根驿传”中取得优异成绩,这项拥有百年历史、关注度堪称“日本春晚”的赛事,每年吸引着更多年轻人投身长跑。

  “这次来的10位选手中,有9位是第一次出国,但他们都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日本城西大学队教练五十岚真吾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两国大学生在赛场上的表现都让他印象深刻,“这群年轻人都展现出了团队精神,希望长跑可以成为他们的共同语言,让他们收获难忘的回忆。”

  “中国选手大声为我们加油”让城西大学队选手大沼良太郎深受感动,而他也用中文“加油”“谢谢”积极回应。赛场外,选手们交换文化衫、徽章,城西大学吉祥物“城西”和“高丽”颇受喜爱,但更受重要的是分享“训练的秘密”——如何平衡学业与训练?怎么突破瓶颈?大沼良太郎笑称:“我专门下载了中国的社交软件,用来和大家保持交流”。

  在日本的长跑文化中,跑步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凝聚团队精神的纽带。据五十岚真吾介绍,“箱根驿传”正式名称为东京箱根间往复大学驿传竞走,是每年1月2日至1月3日举行的接力赛,“大家都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很多孩子从小看着比赛长大,便种下了梦想的种子”,他本人就是鲜活的案例,从“小观众”到城西大学学生选手,最终回归校园成为教练,灌溉一代代年轻人的梦想。

  驿传队竞争激烈,50人的集训队中只有10人能获得箱根驿传的正式参赛资格。“但竞争不能影响团结。”五十岚真吾表示,所有选手都是普通大学生,他们同吃同住,从早到晚一起训练,在日常相处中建立情谊,“个人实力固然重要,但消除私心、培养团队精神才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五十岚真吾表达了对中日高校体育交流的期待,他观察到,中国的赛事在规模和组织上已有独特优势,而日本在长跑文化积淀方面也有可取之处,“希望长跑在中国高校中也成为一项受欢迎的运动,马拉松开始简单,难在坚持,如果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起奔跑,或许会容易很多。”

  从跑步中寻求“正反馈”

各队互相加油。主办方 供图 

  2015年,中科院跑马团团长侯剑峰通过单位BBS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那是中国路跑赛事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我想组队参加北京马拉松赛,没想到很快就招募到了队员”。更出人意料的是,最初的5人小组如今已发展成为超过5000人的跑团,覆盖中科院全国12个分院和160多个研究所,“年龄跨度从20岁出头到80岁高龄”。

  在云集科研工作者的跑团中,队员在实验室里求索从宇宙到微生物的奥秘,而到了田径场上,他们要解决“如何平衡科研与运动”的难题。 

  “训练和参赛确实会占用一些时间,但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运动的必要性。”侯剑峰表示,科研工作很枯燥且容易让人自我否定,但跑步能带来很多正反馈,有助于大家调节情绪、释放压力。此外,跑团还意外成为学术跨界平台,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在“例跑”中碰撞出火花。在他看来,这支队伍还打破了科研工作者“死板”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科学院”,算得上“移动的招生办”。

  00后付思安是跑团此役最年轻的选手,去年刚开始跑步的他迅速成长,已完成两个全马,“能坚持跑完42.195公里,科研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我能挺过去’。”

  “只要跑起来,就能看见成效。”雨燕联合长跑协会于舒涵认为,长跑是一项“宽容”的运动,对运动能力要求不高、有一定容错率、能及时得到正反馈,对年轻人来说,入门容易,但坚持较难,“可以从1公里、3公里、5公里逐渐提升,看到同学完成10公里或拿到奖牌,自然会产生挑战欲望”。

  雨燕联合长跑协会成员来自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6所大学,海南夏日炎热的天气容易让跑者滋生惰性、导致成绩退步带来挫败感,“但与其他队伍一起跑就能重燃热情,跑步不仅是追求成绩,更是大家一起玩得开心。”于舒涵说。

  让年轻人创造自己的赛事

独具匠心的奖杯。主办方 供图

  “3年前我160多斤,是靠跑步减下来的。”追求卓越跑团领队兼队员王一翔表示,虽然成员均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但这次来参赛的10名选手当中仅有一位田径专项生,其余成员出自体育管理、新闻、运动康复等专业,大家以“自律”为内核形成了凝聚力。200多人的跑团中,也不乏“低调”的成员,跑团与运动品牌合作推出打卡奖励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为了带动更多人参与跑步,王一翔开设了跑步自媒体,他注意到“同龄人对路跑的态度两极分化明显”,喜欢跑步的人非常投入,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跑步的认识停留在“体测”层面从而产生反感情绪,他建议通过短距离健康跑、早餐跑等低门槛活动激发兴趣,“带点儿娱乐属性更容易被接受,让大家先跑起来,跑起来才有机会发现更深层的快乐。”

  如何让跑步变得有趣?玄奘之路(北京)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振翼表示,可以把赛事的部分核心环节交给学生做主,例如,本次比赛创新性采用的“第六人制胜机制”、“KO制胜机制”、“女子减时规则”三大核心规则,就由7支国内参赛队共同讨论并经校园测试多次打磨后确定,真正“让年轻人创造属于自己的赛事”。

  “我们是最早参与测试筹备的队伍之一。”于舒涵透露,这种深度参与让学生成为赛事共建者,而非单纯参赛者,“传统的接力赛是多跑道一起跑,但一对一的对抗,能让队伍间互动更紧密,KO制胜机制特别能激发斗志,从而提高观赏性。”

  “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是认同和兴趣,不是枯燥的达标测试。”刘振翼表示,当前我国马拉松热潮和健康意识提升创造了良好氛围,吸引年轻人参与跑步的关键在于“让跑步成为爱好而非负担”。他透露,下一步,赛事将走进更多高校,同时设置设奖学金,计划用于帮助选手赴南极长城站奔跑“圆梦”、链接社会资源解决高校体育社团运营难题以及孵化校园赛。

  与日本城西大学队交手让于舒涵感触颇深,“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步幅、步频和伸髋角度,我们会继续努力,向他们的水平靠拢。”更触动刘振翼的则是日本选手背后传承百年的箱根驿传文化,“我们希望从唯金牌论向培育热爱转变,做难而正确的事,且得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做"。他提及本届赛事奖杯的巧思——用厚重底座衬托一块长城青砖,“万里长城也是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我们希望传递‘一块砖的精神’,坚持积累,终见伟大。”

责任编辑:郭剑
责任编辑:梁璇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