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体育

首页 >> 赛事聚焦 >> 正文

我的记者故事|我在亚冬会追过的那些“失利者”

发稿时间:2025-07-21 16:54: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5年2月11日,泰国队选手保罗·维厄当为泰国夺得亚冬会历史上首枚奖牌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梁璇在终点采访泰国代表团副团长塔拉提·詹塔瓦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作为体育记者,我常被两种人触动:落泪的冠军和微笑的失利者,前者属于终点,解答“因何坚持”,后者指向起点,回望“为何出发”。

     今年2月,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九届亚冬会上,有不少“微笑的失利者”。

     约旦代表团唯一的运动员谢里夫·阿尔·扎瓦伊德是其中之一。45岁,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早已过了黄金年龄,但谢里夫不在乎,他从小在美国长大,9岁开始滑雪,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滑雪教练。每次想到家乡约旦——那个以沙漠和干旱闻名的国度,他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冲动——“把滑雪带回去”。  

     约旦没有滑雪场,甚至没有雪,绝大多数约旦人一辈子都没碰过滑雪板,但谢里夫想试试。恰逢哈尔滨举办亚冬会,他联系了约旦奥委会,争取到站上赛场的机会。比赛那天,他滑得不算快,“但比一些二十(岁)出头的选手还要稳。”他笑着说。

     在运动员村,谢里夫·阿尔·扎瓦伊德总是一个人。每天清晨6点,他就要起床打理一切,从检查雪具到确认赛程,没有教练随行,没有队友陪伴。甚至在开幕式上,他也独自一人高举国旗走进体育场,“但整个过程我都在笑,那是我此生的高光时刻。”他很清楚,来到哈尔滨,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让更多同胞知道,沙漠里也能长出冰雪的种子。

     不丹代表团也只有一名运动员——高山滑雪选手辰卓·道尔吉,在法国养父的帮助下,他开启了滑雪生涯,并立志代表祖国不丹站上国际赛场。

     几经周折,我得到独家专访辰卓·道尔吉的机会,才知道由于某些条件限制,在上场前,他就知道自己不能在亚布力赛区留下官方认可的成绩,“这是一场出发时就知道不会有结果的比赛。”但这并未阻止他站上起点,“亚冬会是一个大聚会,让所有的亚洲国家相聚在一起,尽管我没在赛场上留下历史,但我希望这是一个悠长故事的开端。”

     相比辰卓·道尔吉,泰国选手保罗·维厄当幸运得多。他摘得铜牌那天,这个热带国家第一次在亚冬会上有了奖牌入账。

     实际上,维厄当在比赛中的开局并不顺利,前两轮滑行出现失误,因此,所有的可能性都放到了第三轮。在最后一次滑行前,他在最后一跳告诉自己,“这场比赛并非个人挑战,更代表着泰国冰雪运动的希望。”起跳后,他一套动作干净利落,瞬间跃至第三名,终点附近炸出一片欢呼声。

     我循声而去,发现泪流满面的泰国代表团副团长塔拉提·詹塔瓦特,他透露,原本团队对奖牌并没有期待,毕竟,冬季运动在泰国发展了不到10年,“如今我们在亚冬会上创造了历史,一切才刚刚开始。”他坦言,“中国举办了一届很棒的亚冬会,这项赛事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突破的平台,帮助我们发展了冬季运动,这对泰国来说非常有意义,这场胜利将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冰雪运动。”

     亚冬会的采访过程中,很多国家的选手都会提及中国为亚洲冰雪运动作出的贡献,但“冠军之师”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总爱提起上世纪80年代的故事——那时日本裁判手把手教他们规则,帮他们融入这个项目。如今,他们成了“老师”,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队的进步里,都有中国教练的身影。作为中国在冬奥会滑雪项目第一位打分裁判,邱招义表示:“项目要发展,就得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这种传承像雪道上的接力,从日本到中国,再到更多亚洲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他们成功申办了2029年亚冬会,这次来哈尔滨,不仅为参加比赛,更为学习办赛经验和人工造雪技术。“从没想过我们也能办冬季比赛。”沙特运动员伊克·阿卜迪说,“但一切皆有可能。”  

     从1986年首届亚冬会的7个代表团,到如今34个国家和地区齐聚哈尔滨,冰雪正在改写亚洲的体育地图。那些来自热带、沙漠等“无雪之地”的人们,带着各自的故事来到这里,在雪道上写下共同的期待,而“胜利”甚至不是他们出发的原因。

     竞技场上,他们大多是“失利者”,但历史长河中,他们更是“孤勇者”。我想起谢里夫说的一句话:“年龄大了、不够强壮,都不是阻挡你的借口。”在哈尔滨的雪光里,我终于明白,体育最动人的不是胜利,而是那些明知难赢,却依然出发的人,他们像雪粒一样渺小,却终将堆出属于亚洲的冰雪春天。

责任编辑:曹竞
责任编辑:梁璇
加载更多新闻